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详细内容
从教随笔
发布时间:2011-11-8  阅读次数:3625  字体大小: 【】 【】【
 

                                                                                                                                                                                                                                    

 

从教随笔

 

 

胡国元

 

 

 

湖南常宁教师进修学校

 

 

 

 

目录

1、  语文教材处理意见集锦

 

2、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导语集锦

 

3、  语文课板书集锦

 

4、  评课意见集锦

 

5、  作文批语集锦

 

6、  课堂组织管理牢骚用语集锦

 

7、  百科自修体会集锦

 

 

 

 

 

 

 

 

 

 

 

 

语文教材处理意见集锦

胡国元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处理就是对教材的使用做出一个设想。使用教材的目的无非就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来看,新知识在不断的产生,人也在不断地学习,因此说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胜过知识的传播。传统的说法是,使用教材以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笔者认为这四种能力之上还有一种元帅级别的能力,那就是用脑的能力。培养这个能力才是处理教材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因此,针对具体教材发表处理意见时,要遵守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培养用脑的思维能力,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培养其他能力。这样操作,同行有人戏称笔者为砍手、打手、理手。以下略举例子,贻笑大方之家。

 

 

 

 

 

 

 

 

 

一、对《荷塘月色》的处理设想

本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四中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层次清楚。作者运用的是一种“阡陌纵横”的思路,语言优美稳妥,可以精讲。程序为:(一)作者与题解,(二)朗读,(三)分层串讲,(四)疏通思路结构,(五)讨论荷塘意境。

附:同类文章有《清塘荷韵》《故都的秋》

二、对《橘颂》的处理设想

《橘颂》为托物言志,分为两段。前段物中有志,后段志中有物。作者的思维体现虚实相生的“合页”模式。左脑管“实”,右脑管“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可以精讲。程序为:(一)串讲字句,(二)朗读,(三)分析虚实结合,左右脑并用的思维方式,(四)讲解托物言志的含义,(五)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练习。

附:同类作品有《我的空中楼阁》《病梅馆记》

柳永的《雨霖铃》李煜《浪淘沙》毛泽东《沁园春·雪》

三、对《风景谈》的处理设想

茅盾这篇文章写景抒情,共有六个画面。作者将这六个画面组成一条景物线;一个抒情中心句反复六次形成抒情线。这是一种双线并列的“云梯式思维方式,可以精讲。程序为:(一)安排课前预习,(二)精讲一两个画面和抒情中心句,(三)略提其余四个画面,(四)讨论形式列出云梯式板书图,(五)讨论最后一个意境图,(六)板书为当课作业。

附:同类作品有《纪念刘和珍君》《锁记》《乡愁》《教我如何不想她》

四、对《琵琶行》处理设想

这是一首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体的乐府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描写了音乐形象。据此可以推测到,作者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精通音乐的人。况且作品的内容层次安排,类似于曲谱的引子段、主题段、华彩乐段、主题再现段、以及尾声段。这是一种“螺旋梯”模式的思维活动过程。其叙事的顺序类似旋梯上的阶级,而展现的作品内容类似衔接在旋梯上的若干个歇脚平台。语言典范形象,可以精讲。程序为:(一)作者与题解,(二)划分层次,(三)分层讲读,(四)分析作品思维结构,(五)扫描出系列名句,(六)板书为当课作业练习。

附:同类作品有《氓》《涉江》《离骚》《孔雀东南飞》

五、对《虞美人》的处理设想

李煜这首诗反映的时空跨度大。上片由眼前写到过去,下片由过去写到眼前,联想丰富,思绪万千。这种翻来复去地表达痛苦心情的方式,正是一种“一路来,一路去,走马观花”的思维模式。因此不但要精讲,还要扩充含量讲。程序为:(一)作者介绍,(二)朗读,(三)串讲句式和内容,(四)理顺上下片结构思路,(五)作品影响。

附:同类作品有《赤壁怀古》《鹊桥仙》《夜雨寄北》《土地》

六、对《过华清宫》的处理设想

这首绝句为起承转合形式,每句都是一个镜头,合起来就是一个蒙太奇。前三句为伏笔,最后一句为应笔。作者的思维是一种先轮番出牌,最后扣底的“扑克”模式。程序为:(一)交代事件,(二)朗读,(三)介绍蒙太奇,(四)分析思路结构。

附:同类作品:《邹忌讽齐王纳谏》《项链》

七、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处理设想

这篇讲稿分为宣告消息、总评价、排列评价、照应开头等,层次清楚过渡严密。作者的思维活动类似麦哲伦第一个绕地球航海一周的人,是一种“圆周线”的思维方式,需要详细讲。程序为:(一)课前预习,划分层次,(二)逐段抓要点,(三)抓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四)理清结构思路,(五)语法分析第三段。

附:同类作品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纪念孙中山》

八、对《劝学》(节选)的处理设想

这个节选是总分式表述,由一个中心句“学不可以己”统管下文关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的三个层面的意思。由一个点组装三个面形成一个立体,作者是一种“三棱锥体”的思维模式。况且观点正确,比喻生动而丰富,可以详讲。程序为:(一)作者与题解,(二)串讲全文理清层次意思,(三)综合形成“三棱锥体”思维结构,(四)安排背诵。

九、对《温酒斩华雄》的处理设想

这个节选反映作战双方的系列斗争,既有分叙又有合叙,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正是运用一种“象棋对弈”思维形式。这种思维的特点,交代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形象等要素,就像一个棋盘,双方的人物就像棋子。这种打杀场面应该略讲,只讲这个思维方式,自学为主。

附:军事题材,武打题材大致如此,还有寓言《黔之驴》

十、对《触龙说赵太后》的处理设想

这是一个典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层次的记叙文。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源于作品上的两大特点。其一,作者是一个修炼极高的“砍手”,当详则详,当略则略。其二,作者又是一个工艺制作的“理手”,以对话为环节,环环相扣,而形成“链条”。这两手看起来很容易,要形成为能力却很不容易,需要详讲。程序为:讲题目、讲字词句篇、讲思维方式、讲故事情节、讲详略得当、讲同类问题今后不再讲了,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

十一、对《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处理设想

这篇讲稿,针对学风的现状,既有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又有贯穿全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文章列举一系列现象类似于羊群,反复照应多次的指导思想正像一根鞭子。合起来看,作者讲话正是一种“苏武牧羊”的思维方式,绵羊走到哪里,鞭子打到哪里,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起来推翻三座大山,听者也不会打瞌睡、打哈欠、打喊了。篇幅虽长,但还是要略讲、选讲,一目十行点拨一下。

附:同类文章《背影》

十二、对《滕王阁序》的处理设想

文章分为七个层次,内容丰富,表达方式多样。作者的思维是一种“连环画”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由于层次清楚,层层铺陈排列,展开起来就是一个长而又长的长卷连环画,折叠起来又是一个极有分量的立体型册子。况且文笔优美,妙语连珠,作者英年早逝,可以作                                                                                                                                                                                                                                                                                                 精讲处理,用时可长,听说读写俱到。

附:古今赋体作品大同而小异

 

十三、对《项脊轩志》的处理设想

本文的特点是,反映的空间很小而且时间很长,记叙的事件很小而抒情最长,详略得当,过渡自然。只要摸过围棋的人,一看就明白,作者是一种“活眼”思维模式。第一段是“眼”,第三段是个“眼”,第五段是个“眼”。这三个“眼”都用过渡段连通了,即做成了又做活了,因此需要详讲,讲叙小事做眼,讲描写环境做眼,讲状物做眼,讲过渡连通,讲照应连通,讲围棋就是文章,讲文章就是围棋,讲一通百通,百通源于一通。

附:同类文章有《灯下漫步》《藤野先生》《石钟山记》戏剧《茶馆》,文艺节目与串词。

十四、对《陈情表》的处理设想

《陈情表》是作者给皇帝的一封回信。皇帝青面獠牙“你迟不赴命”,作者用了一个“孝”字,小心奕奕地陈述原因,并提出要求。明眼人一看一想就明白过来,作者是一种“合榫子”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既要会看文章,又要会做文章。因为皇帝高高在上,倡导以“孝”治天下,这正是对方露出的一个规规矩矩的榫口。而作者天天在家,恪守“孝道”,服侍祖母,这种行为正是规规矩矩的榫头。用我的榫头合你的榫口,双方就统一了,化解了矛盾,所以申辩成功,很值得精讲。程序为:(一)题解与作者,(二)串讲全文,(三)朗读全文,(四)合榫子思维结构,(五)讨论“孝道”文化,(六)扫描名句与成语。

附:同类文章有《答司马谏仪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十五、对《丧家的资本家“乏”狗》的处理设想

这篇小品文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逻辑性强。文章的“走狗”形象有立体感。究其原因就是作者抠住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字,揭示其内涵。学过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人都清楚“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三根柱子落脚形成一个立体”。鲁迅在写作时是一种“三足鼎立”的思维模式。其中的三个概念就是“三足”,而中心词“走狗”就是“鼎锅”。本文应该精讲。首先解题,中心词“走狗”有三重性质,而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就是一个系统,因此说作者在命题过程中是“系统性”的思维活动。然后解说论述过程,再现作者的立体想象能力。既然是个立体,那么就是一种“成体系”的思维。

十六、对《登幽州台歌》的处理设想

这首小诗抒发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是一种文学典型。作者是一种“聚焦”的思维模式,产生“白热化”的艺术效果,应该精讲。清人李扶九在《故笔法百则》中称之为“一字立骨”法。

附:同类作品《声声慢》《陋室铭》

 

十七、对《蜀道难》的处理设想

这首诗通过记叙写景,抒发了作者既追求又退缩的矛盾情绪,是一种“围城”的思维模式。看过小说《围城》的人都知道,因为有了一道围墙,城外的人要钻进来,城里的人要冲出去。这种思维模式最容易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与人物的冲突,人物自我冲突,好戏连台,煽动读者。这个作品篇幅不长,但必须详讲。程序为:(一)题解与时代背景,(二)串讲字词句篇,(三)朗读(四)重点讲“围城”思维模式,(五)回忆过去教材中的同类作品。

十八、对《漫话清高》的处理设想

这类文章,笔者以前用“一字立骨”法也还讲得过去,扣了中心词。后来看这篇《漫话清高》时,就觉得文章是列举一系列的清高人物来揭示“清高”这一概念的系列内涵,客观上存在两个系列。而这两个系列又可以分为一系列为虚,一系列为实,类似于衣上两襟的扣眼和扣子。我们扣衣的过程是左手抓扣眼,右手抓扣子,对号一路相扣。作者的思维正是一种“扣衣扣子”的思维模式,文章的观点与材料自然相合成一体。文章篇幅较长,讲解却要简略,以自学为主,我们只是从中点拔一下。

十九、对《师说》的处理设想

这篇文章从题目与文章的三个观点来看,是一种“三足鼎立”的立论思维模式。从文章的表述来看,又是一种“纲举目张”的思维模式。渔人提起纲绳,网自然张开,打一网收一网,循环往复,最后回家有个交代。作者三次纲举目张,最后把成果交给李蟠。本文应该重点讲解,先疏通文字,再重点讲解立论与表述,甚至还要仿写。

二十、对应用文《合同写作》的处理设想

应用文《合同》写作并非易事,最难之点是涉及双方责权利的平衡与保障,道德法律和情况变化。写这个东西时,作者要运用“两人同带一副手铐子”的思维模式。这个需要详讲,联系实例讲。既是写作能力,还是想事和操作的能力。

 

 

 

 

语文课教学环节导语集锦

       胡国元

    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让学生有事可做,不是设计制造读书的机器和知识的优盘。教师教学环节清楚,驾驭课堂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一摊子事情,主要是依靠教学导语来实现。前人对这样一个问题还没有作过系统的探讨和论述,处于一个“盲点”状态。所谓导语就是各个教学环节上的引导语。我们把每个教学环节上的内容看作是“羊群”,把教师自身看作是“苏武”,那么,教学导语就是一根“鞭子”。合起来看,教学就是一场“苏武牧羊”活动。内容讲到哪里,鞭子就打到哪里,这就是“双边活动”。据说,湖南一师的袁六之先生这方面是个理手,毛泽东自言受益非浅。我的老师,湖南师大彭丙成教授也是如此,讲述起来有板有眼,好戏连台,给人们是一种享受。导语要具备提示、过渡、指导学法、整顿学风的多种用途。怎样才能写好导语呢?这需要雄厚的专业基础理论修养和百科知识的修养,需要思维敏捷,纵横连贯的科学头脑,需要把知识点放在知识系统中或体系中去讲的教学理念。笔者手披昔日的老教案,摘录一些个例,以抛砖引玉。

 

 

 

一、解题导语

    解题就是探骊得珠活动。题目是文章的标志或眼睛。解题要找到“题眼”,它是一个题目中的眼睛。解题眼就是要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联系点。这些东西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从解题之中,我们可以学会作文审题。请大家记好笔记!

二、作者介绍导语

    先有作者,后有文章,先有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后有文章的内容。我们介绍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就是为后面的阅读理解铺平道路。

三、时代背景导语

    文章是客观是事物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镜子。为了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这里有必要交代本文出笼的原因及其影响。

四、理解常用的重点词语导语

    一个词有本义、引伸义和比喻义。我们要把它们都挖掘出来,理顺成一个意义系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培养我们从一个小点的身上形成一个系统思维能力,联系能力。其二,掌握一词多义,就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可以说,小事不可随便,做大事就从眼前的小事做起。

五、解文眼句子的导语

    文眼是一个可使全文通体发亮的中心句。往上看,它受制于题眼的派遣,往下看,它又统领全文的思想内容。文眼的地位和影响,类似于古代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抓文眼做文眼都是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请在文眼之下划出一道波线。

六、解重点句中的字眼导语

    字眼是句子中的一个中心词。这个中心词是句子中的核心。我们把一个句子比喻为一颗桃子,那么字眼就是其中的内核。对这样的字眼,应该动笔圈起来才行。

七、解疑难句子、疑难用典的导语

    遇到这类疑难时,尤其是考试时,我们要像中医看病人一样,不慌不忙地,有程序地望、闻、问、切,而绝不能一烫手就缩。面对疑难对象最能测试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水平,也能测试出心理承受能力。其方法很简单,从注脚上,前后联系上,字眼上找到突破口,乘虚而入。这就是阅读能力,今后办大事的能力,当皇帝的能力。

八、解句群连贯意义的导语

    所谓句群就是意义相互勾连的一组句子,用来表达一个系统意义。如何下手呢?第一步,动笔给每个句子编个序号,以避免混淆。第二步,以关羽为榜样,过五关,斩六将,不动笔墨就不读书。这是一种做学问、做科研的基本能力。

九、点评分论点教学的导语

充当分论点的句子,其实就是每个层次中的核心句子,一般放在每层段第一句的位置上。古人称之为“警句“,统管一层的意义。

从数量上看,分论点是一个系列数。少则两个,一般为三个或者四个,特殊的长文有十来个。为什么人们一般使用三到四个呢?这是因为一个分论点就是一个支柱形象。

 

 

 

 

 

 

 

 

 

 

 

 

 

 

 

 

 

 

语文课板书设计集锦

板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活动,是塑造灵魂的一件大事。为什么这样讲?目前教育界公认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要把知识点放在知识系统中和知识体系中去讲解,以培养能力。讲知识点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性目的。说白了,培养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解说知识点的系统性和知识点与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络性。能够把知识教懂的人,可以称得上“教书匠”,而能够把知识点教通,建立知识系列性、系统性、体系性的人,可以称得上“导师”。如何设计板书呢?标准就是一个“通”字。即系列性的点通,系统性的勾通,成体系性的接通。以下略举几例以供参考。

 

 

 

 

 

 

 

 

 

 

 

一《三个境界》解题板书

1、“三个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2、“境界说”:领土的疆界,土地的界限

             层次、层面、档次、级别

             事物发展到达的程度和阶段

3、读书心得:摘录他人要点言论,谈作者自己的体验。

二、《尚俭戒奢谈》解题板书

1、尚俭:崇尚(提倡)节俭(节约)      

2、戒奢:戒除(消除)奢侈(浪费) 

3、谈:议论(短篇议论文的标志)体裁

4、中心词是“尚俭”,说明文章的表述以正面教育人为主,对比词是“戒奢”,暗示文章针砭时弊,以反面教育为辅。

 

三、莱蒙托夫散文《帆》意象板书

背景            形象             托物言志

<>云雾里    ——  孤帆儿  ——    在失望中追求

                                   

<>波涛海风  ——  桅杆    ——    在追求中仿徨

                              

<>碧波阳光  ——        ——    在仿徨中抗争

 

四、《荷塘月色》结构板书

 

 

 

五、《茶馆》(节选)情节板书

布景的核心内容“莫谈国事”(戏眼)

1王淑芬、李三    留辫子       希望复辟

2李三、王利发    谈工资       经济调弊

3王利发、难民巡警→难民兵祸 →    社会动荡

4唐铁嘴、王利发 →  租房        发国难财

5报童、王利发    长辛店大战 →  军阀混战

6吴祥子、宋恩子→  敲诈         地痞作恶

7康顺子、康大力→  找工作       民不聊生

8刘麻子          卖人口       伤天害理

9刘麻子、老陈老林→做交易       非法交易

10国会议员        念经         洋人治世

11巡警            捉刘麻子 →    坏人当治

(附言:胡国元、谭德意、薛美华合作设计)

六、《师说》立论思维板书

1立论就是立体式树立起中心论点。

2“三足鼎立”式立论

鼎锅 ——                      

一足→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足→圣人无常师

 

七、文眼立言思维板书

1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2立言就是用一句话解说事物名称

3“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立言例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点:传道     

B点:授业

C点:解惑

字眼(垂心点o点):师者

 

 

 

 

 

 

 

 

 

 

 

 

 

八、李清照《声声慢》意境板书

系列意象与典型情绪结合形成艺术境界

 

 

 

 

 

九、《廉颇蔺相如列传》

叙系列事件写两个人物的板书

 

 

 

 

 

十、独幕话剧《三块钱国币》矛盾冲突板书

矛盾冲突过程:矛盾产生、矛盾发展、矛盾白热化、矛盾解决。

冲突结构层次:起 —— 承 —— 转 —— 合

 

 

评课意见集锦

参加听课要评课。一堂课就是一堂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主导活动。主导活动就是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评课的落脚点就是评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培养学生能力,包括处理教材,驾驭教材例子,驾驭学生,实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具体怎么评呢?如果面面俱到,就有可能写成一本著作。这种作法并不可取。最好是抓住一个点,谈一点意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记得小平同志一九八三年跟负责公安工作的同志谈严打就是一个字立骨,以便于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评课能够在短时内抓大放小,把一个点评说成系统化或者立体化意见,这样的意见就是一篇《陋室铭》。

 

 

 

 

 

 

 

 

 

 

对《师说》的评课意见

薛老师用两节课讲解《师说》。疏通了字、词、句。这个教材是篇幅不长的立论文章。就如何教立论文,谈一点意见。

立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立体思维论述。这个教材是最为典型的立体思维论述。其一三足鼎立形成立论,即用三个分论点支撑一个中心论点师道。其二、在第一段中三点式立言,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三,在第二段中三次对比论述从师的重要性。其四、三人行的社会团体性从师。如何教学生形成立体思维呢,就从这个字上着手。这个东西,学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三足鼎立”“三维空间”“三点确立平面”“三次为屡次”“三人为团伙。这些说法无人不知。问题是我们老师首先要自己建立起立体思维。

 

 

 

 

 

 

 

 

邓小平理论教学的评课意见

李老师用一个课时解说什么是邓小平理论,照本宣科,没有错误,但也没有体现出钻研精神。现就如何讲述这个科学概念,谈一些个人看法。

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原名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有一系列的科学内涵。其一,特色一词的本义就是风格,办事作风,不是特点(本质属性),也不是特征(标志)。其二,中国特色有两层涵义,即中国实际和中国风格。所谓中国实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封建历史长。所谓中国风格,就是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摆脱原来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其三,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其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动宾结构短语。其涵义是一个过程,要两条腿走路。总之、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材中的其他内容都是这个核心内容演绎派生出来的。如果这样讲,就顺理成章了。一句话,讲理论就是要三足鼎立四脚立桌。以上的四点就是四个脚,桌面就是邓小平理论

 

 

 

 

对《你就是一道风景线》的评课意见

刘老师讲这个教材,是一篇自学阅读教材。短小精悍,有读,有讲,有说,突出了排比表达方式的讲解,课堂活跃。我提一点意见,以供日后参考。

排比是一种重要的表述技巧,有排比短句,排比句子,排比段落。古人解释为敷陈铺开排列,这种解释,我们老师容易想象成平面思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文章要着力塑造的是一个立体形象你就是一道风景。因此,我认为要把这一系列的排比作立体思维的例子来讲解,同立体思维塑造这样一个立体化形象。三者排比就是三足鼎立的立体形象,四者排比就是四脚立桌的立体形象,五者六者排比就是凉亭立体形象。若干者排比就是大厅的立体形象。当前有一种说法叫做数字出官出人才。我们当老师的,换一种脑筋,拿三、四、五、六、七这些数字来玩一玩,就能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功莫大焉。

 

 

 

 

 

 

对《冯谖客请孟尝君》中“冯谖”形象分析的评课意见

黄老师小结分析 冯谖的形象,抠住了三件事表现人物办事有主见,有韬略,有远见的性格特征,并交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是欲扬先抑。这当然可以。但是,为了学会把这个人物讲的活脱,我觉得应该应用活眼思维方式来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章的第一件事是孟尝君收留冯谖为食客,第二件才是冯谖薛地收债,第三件事冯谖为主子谋复相位,第四件事情是为请立宗庙,最后作者简笔交代。者四件事情和作者的一个交代可以看作是五个连通的活眼。 冯谖这个人物从第一个一路走到第五个。这就是作者的高明的活眼思维,最适合塑造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有的讲,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学不到手。我认为不是这样。教活眼思维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它像我们种莲子,下种之后也许过来了两年才能露头,三五年才能满塘开花。做这种事情不能急功近利,多讲几例就有感受了,要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考虑。

 

 

 

 

 

 

作文批语集锦

批阅作文分为“眉批”和“尾批”两种主要形式。。批语要有文化底蕴,以体现教师的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素养。教师一板正腔地“直批”,学生往往听之任之。笔者从实践中发现,用“直批”加“经典名句”的表述方式来批改作文,学生更容易从红色批语中产生联想,甚至收到“顿悟”的特殊效果。现将“直言加经典名句”的褒贬批语范例披露出来,以飨观众。

 

 

 

 

 

 

 

 

 

 

 

 

 

 

一、优点褒义批语

1、开头段点题解题——在其位谋其政,新官上任三把火。

2、主题鲜明突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3、主题新鲜——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4、见解独到点——万绿丛中一点红。

5、结构完整——凤头猪肚豹尾。

6、语言形象朴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7、后文有新境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巧妙设置间隙——此时无声胜有声。

9、环境烘托人物——月明林下美人来。

10、对比鲜明——关云长红脸、张飞黑脸、刘备白脸。

11、叙小事抒情——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2、景中有物——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3、托物起兴——观花意动,望月情牵。

   14、分叙清楚——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15、点评过渡句——横桥琐溪,峰断云连。

   16、评价过渡段——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7、术语专业化——术业有专攻。

   18、点评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19、称赞篇末扣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0、小中见大——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21、映衬成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2、反衬成功——以悲景写乐,以乐景写悲,一倍增其哀乐。

   23、论述深刻——打破沙锅问到底。

   24、能引人联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5、不断提高者——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二、缺点贬义批语

   26、主题不正确——红颜祸水,缪种流传。

   27、主题不突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8、主题不集中——两个黄鹂鸣翠柳。

   29、偏离主题——王顾左右而言他。

   30、思路展不开——洞里有天春寂寞,人间无路月茫茫。

   31、思维絮乱——剪不断,理还乱。

   32、有伏笔无应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3、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李逵。

   34、抄袭他人文章——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5、文章不结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6、字迹潦草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7、东拼西凑者——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38、对偶句不相合——掌合而非偶合,两人言和意不合。

   39、屡批不改者——花自飘零水自流,非暴力不合作。

   40、写景物不寓情——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41、华而不实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2、看离题作文——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43、对比不鲜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4、需要增加过渡段——桥断欧阳修,功到自然成。

   45、内容空洞——月白风清一草堂。

   46、圈掉多余句子——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47、辞不达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48、语意不连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临头各自飞。

   49、告诫敷衍了事者——忧劳可以兴国,逸预可以亡身。

   50、结尾不紧扣中心——神女天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课堂组织管理牢骚用语集锦

胡国元

     课堂上的不良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形式多样。教师主宰课堂,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以树立教书育人并重的崇高形象。既然要管人就免不了要发牢骚。但是牢骚用语前人似乎未作系统研究,还是一个冷门。这种语言具备可制止性、教育性、形象性、哲理性、,甚至趣味性,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否则就会“抽刀断水水更流”。笔者往往避开就事论事,短兵相接的阶级斗争形式,而是选择拿此事说彼事,指桑骂槐曲线救国的形式,力求骂个味道出来,以形成

哄堂大笑或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来蒸发掉那些不良习气。现将一些成功的范例和盘托出。

1、        玩手机者——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好看吧!

2、        看消遣书者——原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3、        吃零食者——死懒又好吃呷,偷鸡又摸鸭。

4、        不报告冲进课堂者——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

5、        打瞌睡者——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衾不得知。

6、        暗中下棋者——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无颜过江东。

7、        突然空位者——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8、        溜出教室者——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        不安静场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0、   仰面大睡者——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1、   不动笔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

12、   刺绣打毛线者——针儿小,线儿长,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

13、   随意走动着——象飞田,马走日,卒子过了河。

14、   斗嘴吵闹场面——后院起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5、   斗殴打架场面——打架斗殴,紧急处置,以正国法。

16、   屡教不改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

17、   抓到舞弊者——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赞。

     

 

 

 

 

 

 

 

百科自修体会集锦

我写这个东西,源自于京剧两句唱词的点拨。演员是这样唱的,人人治人,国虽治必乱,人人治己,国虽乱必治。这说明治己非常重要,是从教人员终身的课题。

写这个东西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我的国家如何按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并不是张扬个人的喜怒哀乐。所列的内容不是《一千零一个夜》,而是子曰诗云。

 

 

 

 

 

 

 

 

 

 

 

 

 

 

 

我与水牛的故事

九岁那年,我接手放牛。这是一条小水牛牯。过了一年,它被我牵出牛栏遭到阉割。记得阉下的牛尻丸炒着吃,又甜又香,至今还在回味它呢。蓝天白云下,没当我走到庄稼边,我就牵着它;无庄稼时,我又骑着它,天天悠哉乎,乐哉乎,相依为伴。再过一年,长老们要教他犁田了,我也跟到田边。教牛需要两个人来合作。长者用一根木棍套绳子牵着牛鼻走前面,中年人掌犁把手走到牛的后面,一路吆喝着翻泥,循环往复。这样操作持续了三个下午,水牛就可以耕田了。我到十六岁那年,想学犁耙功夫。长者向我交代了一些要领,并告诉我,就牵着这条水牛去学,牛可以教你。果然如此,我提起犁把手下田,水牛选择位置后不动,暗示我可以下犁刀翻泥块了。最让我好奇的是,每到拐弯处,牛走的路线选的相当好。这样,我跟着水牛转来转去地,不知不觉学会耕田了。

我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说这条水牛一直在影响我。每当接手一批新学生,首先必须牵着他们走,跟着他们走,养成会写字,会唱歌,会学习的习惯,绝不能让他们无事生非。自己不自觉的接近年长人,看一看,问一问,也能得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今天已过不惑,抬起头看到蓝天白云,低头我就想到这条水牛的身影。

 

欧师傅教我烹调技术

  欧师傅是我当地的名厨,也是亲戚。他在三线工作时还受到华国锋同志的接见和赞许。我吃过他做的菜,信口就说,想学烹调技术玩一玩。他告诉我,这不难,你有文化先找一本烹调教科书,重点看一看刀功、火候和操作。再到我这里来,炒三个菜给你观摩,就可以入门了。

  我按约定的时间到了现场。一起切菜,他交代刀功要匀,厚薄长短一致,这样的菜料才便于炒。又一起看煤火,他交代说微火就是不露面的火,绿色火就是中火,白热化的火就是旺火,又叫武火,红色的火就是小火,又叫文火,炒菜就要武火,这就是火候。然后我看他的操作过程。这无非是锅热,油熟,下料之后要炒得起等等。等到炒第三碗豆角时,他特别提醒我,其他菜可以先放盐,而炒豆角时必须是炒到半熟时才放盐。原因是放早了,豆角生硬,放迟了豆角泥烂了,豆角炒到半熟呈现绿色时放盐就恰到好处。最后教我评菜的标准,就是众人皆知的色香味形四字。

这些经验,后来不自觉地运用到了备课教学上来,尤其安排内容的先后程序,就要讲究火候。是有的新教材看过之后,一时无法理清头绪。于是,一边炒菜,教案的雏形就在锅里边形成了。我最满意的教案,不是看教参,不是请教,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往往就是这样无意之中炒出来的。

 

我与围棋有点缘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舆论界把聂卫平炒的沸沸扬扬,邓小平同志还给了他一张“棋圣”的证书。这围棋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于是我到书店买了一本《围棋入门》。读了一遍,勾出了一系列名称。正好一些老年人玩这些东西还是理手。于是乎学一学,消磨时光。

校长李锡藏同志教我做“活眼”。所谓“活眼”就是两眼连通,先做成,后做活,这就是建立根据地的思维模式。他给我一句印象深刻的话就是,为了把“眼”做好,要做一,考虑二,准备三,有自己的意图。懂得一点之后,我还经常找人来过招。后来因为这东西难度太大了,也不想花过多的脑筋,自然浅尝则止。

但是,“活眼”这种思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是一个法宝。我凭借这个东西涉猎国画、书法、语文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领域。我以前的教学基本上是平面化,条理化的思维方式,自从认识“活眼”这个婚外恋人之后,我讲的东西基本上是一个立体思维。我推断的理由是,无论客观形象,或者抽象意识,既然他们活跃起来了,就一定是存在于一个“活眼”式的思维模式之中。这个理论就是“活眼”理论。

 

 

 

《厚黑学》与我无缘

改革开放之后,《厚黑学》的系列书与读者见面了。我阅读之后,有了这些体会。一方面作者找到了一条反向辩证法的规律,及落后腐朽的东西也能由量变产生质变,与正向辨证法背道而驰,俗话说“搞反的”。另一方面。落后腐朽的社会现象却是与之符合。但是我对这种东西持否定态度。因为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能学到手用得上的。另外,不少人根本不懂这种东西,然而他们每次出手的动作完全合符这个法则。所以与我无缘而过。

过了三十岁,进入而立之年,夫妻间讨论到底立什么?当然是立身,立家。下一步就是立事立言立德。妻子说,你胡某人,说你不黑,你晓得黑,但又不太黑。说你不厚吗,你晓得厚,但又不太厚。你最好是老老实实地教你的圣贤书,做点实际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德。这个分析确实中肯。

后来我又买来一套毛泽东同志最喜欢的书《容斋随笔》。当看到“张良无后”这一则,心里为之一惊!

 

 

 

 

 

唐师傅教我念生意经

我没有生意头脑,原因是从小不喜欢钱。后来家里有人要做生意,需要我做些事情,就有必要涉猎一下生意经。有一个同龄人姓唐,趁改革开放时期的“指标”发起来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倒下了,改做小本经营。我以一个教师的眼光审视他,此人正是我最好的师傅,应该虚心地向他学,经常请教,边做边学。

他给我的一席话是:自己已经走了弯路。做生意要从小本做起,逐步积累经验,积累资金,扩大顾客范围,了解进货渠道,熟悉同行,慢慢扩大营业规模,这样才不至于摔倒。品种要多,百货中百客。至于和顾客打交道,学问大得很。生人就是熟人,熟人就是亲戚,甚至拖着姑爷喊姐夫,脸皮子要厚一点。在交易中,十分的赊账不如八分的现钱,一手接钱,一手交货,当面两清。在讨价还价中,一手拿次品货,一手拿正品货,一系列货供人选择,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进货时与大老板们打交道,要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推给别人,心还得黑一点。有时也遇到跌价亏本的事,也要热情做。为什么呢,这样做虽然不赚钱,但是留住了顾客。有时遇到个别敲竹杆的,那就得恩威并施,杜绝后患。以上这些经验在实践中还是可行的。后来我给新老师上《师德修养》,照本宣科地讲教师要默默奉献,这些年轻人经常提出一些刁难问题。为理顺他们的思想观念,我又像个商人,百货中百客,历届新教师中都有人问同一类问题:大批做实际工作的人为什么默默无闻,而相当一部分人偷懒耍滑,反而升官发财。甚至于多劳少得,少劳多得,干好干差一个样,还有不干的还好些。我回答这些问题很轻松,根据唐师傅给我提供的生意经,顺手在黑板上画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四人的简笔形象,交给他们自己去选择,你们到底选谁做自己的榜样,这就是世界观,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人生价值的问题。

 

 

 

 

 

 

 

 

 

 

 

 

 

 

为祖母做法事的震撼

一九八六年三月祖母去逝了,因父亲早逝,我就成了孝孙主事。乡亲们围着央求我为祖母做一场叫“开路”送魂的佛教法事。于是请来一个李姓法师。祖母遗体安详地放在堂屋正中。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声中,法师舞着白幡子开场,我捧着灵位牌循环往复地跟着转。大约转了一个半小时,中途歇堂。我发现祖母的脸上全是玉米颗粒大的白色汗珠而请教法师。法师说,“你父亲为我做过许多好事,你祖母在我们当地修过阴功。我今天念佛是用了心的,他老人家的灵魂在走,怎么不出汗呢!你可以用手指去点一下,这汗水冰凉的。”于是,我伸出左手食指点在祖母脸上的汗珠上,比冰水还凉。接着我用毛巾给她老人家擦汗。

事后我请教医师们这是为什么?他们从神经学上作出解释。因为人去逝,大脑神经系统还有些细胞没有停止运动,会出现一些微弱的生理反映而出汗。但是法师的这一席话对我震动相当大。每当我在工作中想敷衍塞责时,每当学生大面积不听课时,就会猛然想起这个法师形象和祖母的形象,是他们真正在促使我用心尽心做好每件小事。所以我站在五星红旗之下,心理很踏实。甚至有这种感觉:你呀,还对不起我呢!

 

 

 

写家先牌子的故事

我五岁那年,一个姓詹的老先生来村子里用毛笔上墙写字做宣传工作。我跟着他,看得很认真。之后,自己弄来毛笔和墨砣,装模作样地写起来。因为不识字,就到堂屋里去看神龛上的家先牌,土地神牌子,依样画符。不久就到处乱写乱画,并且把家先牌子上的字规规矩矩写到厕所墙上,以供解手时来看。这一下轰动了乡亲们,小小年纪被成为议论的中心。

七岁上学后,我又按时完成作业,字迹漂亮,得到老师的喜欢,于是就有了乡亲请我去写家先德牌子。有户彭氏人家请我去写,我也不畏惧。他向我交代,在家先牌子的两边用这样一副对联来教育小孩子。上联是“行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自然灭”,下联是“行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自然昌”。我当时不懂这写的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写出来了,也记下来了。贴到神龛上也还中看。

后来,大学上哲理课讲辩证法时,我猛然回忆起这幅上神龛的对联。这里面有唯心观,更有辨证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从教之后,引用这幅对联不知教育了多少个挺而走险的人,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教育,按照孔子在《论语》中的解释,就是“祭如在”。今人与家先沟通一下心灵,有什么不好的呢!

 

《教育学》上没有“无事生非”论

一九八八年我任班主任,班上的学风还未形成,吊儿郎当的人不少。有个姓陈的同学大胆地对我说:“人总是要做事的,不然怎么过啊。有事做事,无事生非”。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其中包含辨证法,更有反辩证法。于是乎,当时就确立了“无事生非”说胱鲆黄恼拢永砺塾胧导慕岷仙侠刺教帧?/SPAN>

可是我们的教育家们探讨的思路局限于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这样一条正事线,或者引导差生从做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变。至于“非事”并没有这个提法,但又客观存在。什么是非事呢?道理似乎很简单,因为“无事”才生“非事”。但又没有这样简单,“非事”并不一定是坏事,无聊的事,而是不是事的事,花样百出。做这类事的,你说他懒,错了。说他愚蠢,也不对。说他违纪,也很不恰当。说他不想读书,他更有反感情绪。究其根本性的原因还是“无事”。为什么无事呢?有的人因多种原因在知识链条上卡壳了,后面的课程听不懂了,而干脆不学造成“无事”,不少人在身心变化期而烦躁,造成“无事”,还有家庭矛盾,家庭教育的影响,造成“无事”等等现象。现在还有留守孩子们,无人管得住他们,也形成“无事”。怎么办呢?你既然“无事”就让你“有事”,每天增加记忆内容,作业内容,检查,训话,双方拼消耗,磨角。其实,这正是老师在做“蠢事”。治理“非事”最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一点墨、一首歌”。每天交一张正楷毛笔大字,集体唱好一首歌。因为这是“乐事”,能够有效的蒸发“非事”,形成学风,至于学业成绩就比较好说了。这样看来,还是古老战胜现实。

 

 

 

 

 

 

 

 

 

 

 

 

 

 

 

 

 

与《周易》预测学开了一场大玩笑

有两年,我的课程比较少,在书店里面看到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所谓“预测学”讲稿。讲的正是《周易》,看了以后,又陆续读了这方面的书,堆起来有一米多高。这堆纸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这个人最相信实践检验。于是买了一堆筷子来推演,看预测学到底准确不准确。第一次预测一件事,正好推出一个“震”卦,后来验证事情发生的方向是东方,准确,事情的性质为主事,准确,过程也基本相符。自认为是灵验了。但后来得一系列事件有的准,有的完全错了。因此,我又请教数学家来解释。这位老先生用高等数学中的概率学一下子就解释清楚了。把概率学与预测学结合起来看,作任何预测都有50%的正确性。这个玩艺里面还有主爻说、得中说、居正说、变卦说,说来说去又有可能增加20%左右的正确性,它不可能100%的准确,完全是一种荒唐的游戏,不学《周易》也可以预测。

当然研究这个东西也有好的东西,如吉林大学出版的《周易全解》,我的老师宋祚胤在《周易》中总结出来的思想体系。几十年来,这个思想体系指导我渡过最漫长的艰难日子。好在后来江泽民同志认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点,我也就可以用《周易》的思想大胆地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至于效果如何,可能只有天晓得,问天。

 

音乐与我有缘无份

接受启蒙教育时,老师教我们唱《大红花》。歌词是“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将近半个世纪,我还记忆犹新。

从教以后,应试教育猛如虎也,我无心音乐。但有一天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钱学森同志的讲话稿。重点谈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妻子蒋英的音乐熏陶分不开时,又提起我对音乐的兴趣。于是我又跟陈贻贵老师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常识,配了一把二胡拉拉扯扯,还热衷于中国唱法,一天忙的不亦乐乎。与此同时期,有人向我反映,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已经提前,后来又有人向我反映,初中生逆反心理已经提前到了一年二期这个时间段上来了。从自家的孩子来观察,男生的逆反期要到高三才消退,甚至更长。造成这样长的高危期,我明显感觉到是食物中已存在的生长刺激素和食品添加剂。这是个社会大问题。但是如何让学生安全地渡过漫长的高危期呢?我首先想到的是音乐。道理很简单,唱歌可以排泄人的非正常情绪,还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团体意识。所以,今天的教育要每天一歌,另外每天一张毛笔正楷大字,雷打不动。回忆往事,音乐这东西,虽然与我有缘,但是我不可能登上她的殿堂。

 

 

书法与我长相厮守

前述五岁时,我拿起毛笔乱写乱画,把家先请进厕所而轰动乡亲。进小学后,老师教我们写字、唱歌、文化课,天天悠哉乐哉,也还可以。后来遇上了“文革”,耽误了我们。但恢复高考后,进湖南师大中文系学习,同学们又操起了毛笔。刘齐贤教授当面挥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场面至今不忘。从教之后,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为整治学风,我利用手中的权利强制学生在晚自习时唱好一首歌,写好一张正楷毛笔大字,常抓不懈。后来所在学校也长期开展这些教育活动,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校风。

回忆自己当学生和当老师的历程,我有过比较。从前的学生手中多了一支毛笔,口里多了一支歌或一首诗或三字经,所以他们中间能够出大师级人物。现在的学生手里多了一个鼠标,口里多了一张人民币,所以他们中间能够出“优盘”级的高分数人物。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一个暗藏着的巨大的社会危机。原因很简单,现代化国家就是一个法制的、民主的、创新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这就是国家领导人的一厢情愿,也是小平同志的夙愿。但是今天的孩子们连一点一画、一字一行也不肯知法守法,也不能静心独立思考,也不愿意认真地去做。还有,一句歌词不能把乐音和字音结合起来,解数理化题目不能与艺术结合起来,理论不能与实践结合起来,大面积的孩子们一旦腰杆子硬了,有几个还守你的什么国法,听从你的什么科技创新呢?说白了,今天的教育环境变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政府如果不采取强硬的行政措施把毛笔和风琴抓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这一块天地里永远是句空话。那么到了明天,有可能从政府中产生一位铁血人物把车床开起来,加班加点,多生产一批高科技含量的手铐子。

唉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钱学森同志临走之前感叹“高分有什么用啰!”“创新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现在的教育局长们、厅长们、甚至部长们还在注意高分,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把毛笔和风琴这些玩艺放在眼里。我刚从两个新生班讲台走下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不会拿钢笔,百分之四十的学生不拿教材出来上课,这些小事已经抓了半学期,效果还不佳。叫他们执毛笔,写一点一画,我也常常大汗淋漓,只稍有起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操毛笔一辈子,还没有一个“头衔”。仔细一想,再挺过一段时间就退休了,也没必要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但这个国家生我养我,你也要长治久安呀!

 

 

 

 

砍柴的故事

每当听宋祖英唱《小背篓》,我就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砍柴的小故事。我出生后,据说父亲很高兴,感慨自己有了年纪才生小孩,顺口取一个乳名叫“年纪”。大弟出生后,父亲有感慨学问不够,顺口给大弟一个乳名叫“学问”。小弟出生后,父亲再次感慨人到中年的艰难,也顺口给小弟取一个乳名叫“笑话”。我母亲明眸皓齿,在家一路高喊“年纪”“学问”“笑话”。

家里缺柴烧。十三岁那年有一天,父亲安排我带两个弟弟到仙岭岩去砍柴。我们来到这里真是一个乐园。大弟“学问”找一个小朋友去下棋玩。小弟“笑话”最卖劲地砍小杂木。我考虑要树一个篱笆子种菜,就选笔直的杂木砍,其余的都不砍。到了回家的时候,我将小弟砍的柴捆成两小把,刚好凑成一担。我砍下的木柴就捆成一把。大弟玩得不亦乐乎,还是空手。我就说“你不砍柴就挑柴。”于是乎我们一路回家。

谁知道小弟“笑话”一进家门就向母亲投诉,自己有一担,二哥在山里下棋,大哥也只有一把。父亲回来后问母亲这三个孩子砍了多少柴。母亲明眸皓齿大笑说:“年纪一把,学问没有,笑话一担。”回忆过去从教生涯和母亲的笑容,她对我似乎有先见之明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进修论坛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教学评议 学员服务 联系方式 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
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常宁市冷水村   联系电话:0734-722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