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常宁市冷水村 联系电话:0734-7221504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浅谈如何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驾驭语文教材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教师进修学校 贺心
内容提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为了让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契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丢开教参,确立教学目标;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机动灵活地整合教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例子 灵活驾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灵性的,给学生美的启迪,让学生在舒适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可是就笔者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察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许多的语文教师“以本为本”,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手中的教材之中,对每篇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按既定程式加以解剖、分析,让原本充满智慧、灵气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气,味同嚼腊。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呢?
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所谓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所以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借助教材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具体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语言记忆达到语言积累的能力。至于语文的人文性其实质就是指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应凸显教师德育职能,体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因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目标就是要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当然,在语文学科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一个有机体是不可分割的。光提工具性就容易割裂语文,容易忽视思想内涵。语文教育中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两者不可分开。没有精神的语言文字不讲人文性,不是语文课;一味的讲人文性而忽视语言文字,也不是语文课。
那语文课上我们的教学究尽要教给学生什么,难道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吗?我们的教材究竟应该怎样使用呢?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例子是用来证明某一观点的材料,是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提供的一种可供借鉴的中介。教材也不例外,他是教育者为了体现国家教育目的而编制出来的供学生学习用的媒介,是学科知识的一种载体。所以说语文教材仅是我们实施语文教学的示例的集合。
教材只是个例子。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要以教材这个“例子”做为辐射点,举一反三来尽可能教会孩子学会更多的东西。现代课程论也认为,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对给定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教材的意义和价值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可以大胆地取舍、剪裁,重新构建教材。因而,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在此,我认为只有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驾驭语文教材,把教材当作例子灵活的运用教材实施语文教学才能让当前的语文课堂回复应有的生气。
作为一线执教老师,通过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我认为要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驾驭语文教材,把教材当作例子灵活的运用教材实施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 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契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要将着眼点只放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层面上,还要放在运用、创新、归纳、整理的层面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象学骑自行车一样,由“扶着走”,到“边扶边放”“扶扶放放”,及至最后“放开走”,真正获得能力的培养,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当学生走出字、词、句章知识的桎梏,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具有个体特质的语文学习能力,教材就成了学生学习的示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得到了彰显。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在编排时,有意识的将内容相关的同一类型的
课文放在一个单元中。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两篇作为范例教学生学习,进行精讲,并归纳出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再把剩下的几篇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当再遇上此类文章就可以运用掌握的方法自己学习了。
二、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丢开教参,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与教参所体现的社会性和时代感总是滞后于大纲与课标,更滞后于生活现实。因此,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审阅,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尽最大的力量拉近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重新定义教材。教参对每一篇文章都是面面俱到,内容大过繁复,而真正的教参是我们老师自己,教参只是为我们教学服务的资料,我们不能临摹和照搬教参,要根据教材实际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下调;对体现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侧重点不同的文章应相应的确立教学重点。比方说:同是文言文象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教参中对它们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讲述。但实际上前者重在人生的感怀上,我们就应把重点放在它的人文性上,后者除了对人生的感怀,在写作上很有特色这样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另外象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各自特点不同,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以同一方式进行。
三、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机动灵活地整合教材。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图,适当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教材里有关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方言名词等内容与本地不一,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体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单元、篇章、段落可作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三单元中,主要是演讲稿的学习。而最能代表演讲稿,又能贴近学生生活的是第三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样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提前学习,再以此这出发点,对其他几篇文章的进行教学。这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我们还可根据实际对整本教材进行整合,使教材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四、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基点,高屋建瓴,畅谈理解和感受。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的主导人。教师是语文课的活教材。语文教材是教师手中的重要例子,其职能是为教师备课教学举证,而不是蓝本,更不是一个可恶的桎梏。备课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师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备理解、感悟的流程,讲主导人的感觉和理解,讲体验和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这其中包括对知识性理解和人文性的感悟。比方说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就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悟,就从每段的中心句,各自然段的作用进行写作教学;从人文性的角度谈马克思的追求、人生理想、功绩。对于其它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
总的说来,“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我们要避免固步自封,虚心的借鉴别人成功经验,使自己也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不管哪种教法,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实际,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还语文教学一遍朗朗乾坤。
参考文献:
2、《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高洪 龙源期刊网 校长阅刊 2007年12期;
3、《叶圣陶语文教材理论探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教育 /教育理论 2008年8月5日;